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kia-1964-04

中国古代建筑(收集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0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紫禁城午门的南向

端门广场方形而封闭,气氛收敛,性格中庸平和,是一个过渡性空间,为另一个更大的高潮午门的到来预作酝酿。

午门广场呈纵长矩形。午门屹立于广场尽端,平面继承隋唐以来如大明宫宫阙含元殿的传统,作向南敞开的凹字形,在高大的城台正中立重檐大殿,从广场地面至殿顶高40米,是紫禁城的最高建筑。在左右凹字转角和前伸的尽端各建重檐方亭,其间用廊庑联结,轮廓错落,体量雄壮。广场两侧的朝房较低,午门下的两座值卫小屋也被有意压小尺度,更衬出午门的巍峨。午门左右前伸,扩大了景物的水平视角,也丰富了整体造型。凹字平面有很强的表现力,当人距午门越来越近时,三面围合的巨大建筑、单调的红色城墙逼面而来,封闭、压抑而紧张的感受也愈来愈强。人们沿着纵长广场很长的中道行进需要较长时间,使此种感受得以充分激化。总之,艺术家通过种种手法,造成非常威猛而震憾人心的气氛,以显示皇权的凛然不可侵犯。




1157466753920.jpg

1157466753920.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13: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紫禁城午门的北向

第二节从进入午门以后开始,太和门广场气氛大为缓和,是从大明门起三个宫廷广场气氛层层加紧以后,转向全系列最大的高潮太和殿广场之间的过渡。广场上的建筑体量不大,有又一条金水河蜿蜒流过,上架五座石桥,也很增加了一些活泼气息。

太和殿广场呈正方形,四面廊庑围合,约40000平方米,是整个宫殿区乃至整个北京城的核心。大殿在广场北部,高踞于三层白石台上,正面通长达60米,面积2380平方米,从广场地面至殿脊高约37米,是中国现存最大殿堂。院南正中为太和门,左右有较小二门,再左右以角楼结束。左右廊上各有一座楼阁,是广场横轴。



1157466777982.jpg

1157466777982.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18: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宫城建筑:紫禁城



太和殿广场的性格内涵非常深沉丰富。大殿的巨大体量,它和层台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立体构图,以及金黄色琉璃瓦,红墙和白台,使它显得异常庄重和稳定,是"礼""的体现。"礼辨异",强调区别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渲染天子的权威。同时,又在庄重严肃之中蕴含着平和、宁静和壮阔,寓含着"乐"的精神。"乐统同",强调社会的统一协同,维系民心的和谐安定,也规范着天子应该躬自奉行的"爱人"之"仁"。在这里既要显现天子的尊严,又要体现天子的"宽仁厚泽",还要通过壮阔和隆重来张示被皇帝统治的这个伟大帝国的气概。艺术家通过这些本来毫无感情色彩的砖瓦木石,和在本质上不具有指事状物功能的建筑及其组合,把如此复杂精微的思想意识,抽象地但却十分明确地宣示出来了,它的成就是中国艺术的骄傲。

  

内廷的中心乾清宫曾是皇帝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

从大明门开始到太和殿,所有广场全用大砖和石头铺砌,没有花草树木,以加强严肃的基调。

太和殿以后有中和、保和二殿,是它的陪衬。三殿共同座落在工字形白石台座上。工字前沿突出大月台,若依上南下北方位,台形又呈"土"字。按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土居中央,最为尊贵。

后寝以横向的乾清门广场为前导,是一座纵长庭院,内分前中后三院。前院乾清宫大殿最大,中院坤宁宫较小,以后又在乾清、坤宁之间加建了一座方形平面的交泰殿,三殿共同座落在一个一层高的工字形石台基上。后寝规模远比前朝为小,但规划和建筑形象与前朝相似,仿佛交响乐主题部的再现,与前朝呼应。在礼制上,后寝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在后寝已开始有少量绿化。乾为阳,为男;坤为阴,为女;交泰则为阴阳和合。后寝三殿的命名也包含有中国人关于宇宙的哲学认识。   

后寝以后是御花园,虽称为花园,但所有建筑、道路、小池甚至花坛和栽植,都规整对称,只在局部有些变化,与中国园林特别强调的自由格局很不相同。这是因为它是格局严格对称的皇宫内的花园,又位在中轴线上,局部须服从全体,以保持全局格调的完整。但其中古木参天,浓荫匝地,花香袭人,波底藏鱼,毕竟也还是较富于生活情趣的地方。

御花园以北通过一个小广场为神武门,有高大的城楼,过门经护城河即达景山,是紫禁城的结束,筑于明代。景山约高50米,中高边低,略作向前环抱之势,清代沿山脊建造了五座亭子。  




1157466841257.jpg

1157466841257.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31 06: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沿紫禁城中轴线而来的汹汹气势的有力结束,显然体量不能过小,但建筑又不能太大,以免夺去宫内建筑的声势。艺术家们在此堆筑起很大的景山,在山顶建造不大的亭子,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景山又是整座宫城的背景,丰富了从宫城中能看到的天际线,提示宫城的规模,是宫城与宫外大环境的联系。

景山正中万春亭最大,方形三重檐,以黄色为主;两旁二亭较小,八角重檐,黄绿相当;最外二亭最小,圆形重檐,以绿色为主。在体量、体形和色彩上呈现了富有韵律的变化,并分别与庄重的宫殿和宫外活泼的皇家园林在气氛上取得和谐。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群体构图的最高典范。古希腊美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论述艺术品的完整时曾经说过:"说完整,我是说一件具有开头、中间、结尾的事情。开头,是不需要假定任何事情在它的前面,但要有某些事情跟在它的后面;结尾,相反,必须假设在它以前有某些事情,必然的或盖然的,但后面却不需要任何事情跟着;中间,则假定前面有些事情发生而后面有些事情跟着"。他认为任何艺术品都必须运用多样统一的原则,每一组成部分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特点,而总体又要构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北京宫殿中轴线各部分的处理都符合这一原则,但却比亚里斯多德所大为概括了的情况复杂得多了,要求艺术家有更为精微的审察能力和更为排挞的驾驭全局的魄力。

紫禁城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谈到它时说:"我们发觉了一系列区分起来的空间,其间又是互相贯通的。……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正好相反,例如凡尔赛宫,在那里,开放的试点是完全集中在一座单独的建筑物上,宫殿作为另外一种物品与城市分隔开来。而中国的观念是十分深远和极为复杂的,因为在一个构图中有数以百计的建筑物,而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中国的观念同时也显出极为微妙和千百万化,它注入了一种融会了的趣味。"他认为中国的伟大建筑的整体形式,已形成为"任何文化未能超越的有机的图案"。







1157467081391.jpg

1157467081391.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31 17: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陵墓建筑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

明代皇帝陵地两处,一在南京钟山南麓,为太祖朱元璋孝陵;一在北京之北昌平天寿山下,葬成祖朱棣以后十三帝,总称明十三陵。

明陵制度与南宋陵墓有较多相似,坟堆则改为圆形土堆,称"宝顶"。宝顶前沿纵轴串有一系列院落,也是强调纵轴线的纵深构图。有些陵仍保存上宫、下宫串连而有一定距离的做法,但包括孝陵和十三陵成祖长陵在内的大多数陵墓则将上、下二宫连成前后紧邻的二部,前部是下宫,每日奉祭,加强了陵墓构图的纵深层次,也更加紧凑,是良好的构思。明陵又改变了南宋诸陵在神道两侧不设石刻的做法,恢复了唐与北宋的做法,神道两侧有许多石刻,称为石象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十三陵群陵的成团布置方式,是一个重大创造。在此以前,各陵墓都只是单独营建,互不相关。十三陵则采取了以成祖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环成弧形并共用神道的方式,不只是省减了人工,也使陵墓区的气势更加宏大了。




1157467115970.jpg

1157467115970.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8-1 03: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在北京以北45公里昌平县境内,山岭逶迤相连,呈向南敞开的马蹄形,在马蹄最北中央,山麓下建成祖长陵。长陵之南6公里是马蹄敞口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孤立小山岗,在二者之间建大红门,整个陵区即以此为起点。大红门以南直至北京都是平原。这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方式,令人想起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大型建筑重视与大环境密切融合的优秀传统,除长陵外其余十二座陵都分散在马蹄形两翼,略呈弧形,面向公共神道。

据《日下旧闻》的记载,当初选址时,大臣们多主张京西潭柘寺一带,成祖永乐皇帝独看中天寿山,是他亲自选定的地方。 成祖在南京登基不久,北京仍时时受到蒙元残余力量的威胁,他决意先在昌平营造陵墓,以示保卫国土迁都北京的决心。

长陵前后三院同宽,围以高墙。陵门砖建三孔券,单层,覆单檐歇山顶。门内第一进院甚浅,东侧有碑亭一,重檐歇山。第二进院方形略纵长,入口为棱恩门,在中柱一线开三门。棱恩门座落在白石栏干围绕的单层石台上,很象紫禁城太和门。第二进的主体建筑棱恩殿在院落后部,形制同于太和殿,正面宽度比太和殿还略大,但深度较浅,是中国现存规模第二的大殿。




1157467137499.jpg

1157467137499.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8-1 16: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十三陵神道两侧的石象生

殿下有三层绕以石栏的石台,殿内32根大柱全用最上等的金丝楠木整木制成,最大4根明间柱径达1.17米,高12米。各柱显露木质本色,色调深沉雅肃。殿前左右原有配殿,已久毁。殿北第三进门称内红门,形式同于陵门;院内轴线上有单间牌坊一座,称二柱门;坊北石桌一张,上置石香炉等五个供具,称五供桌。再后建筑如同城楼,称方城明楼,由方形城台下石券洞可登至台顶,上建明楼。明楼方形,内砌十字券洞,立"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大碑,作碑亭用。楼后为直径约250米的宝顶。  

这一区建筑,数量虽然不多,但处理却很丰富,它有前后两个相连的高潮,即棱恩殿和方城明楼。前者木结构,体量横长;后者砖石结构,体量竖高,作城楼形式,与前者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全部建筑都是白台红墙朱柱黄瓦,一派皇家气象,在院庭内外和宝顶上满植松柏,气势萧森,有很强的纪念性格。尤其总体布局单纯简炼,不过事喧哗,也是形成纪念性的重要因素。




1157467163862.jpg

1157467163862.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8-1 17: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道

整个十三陵陵区共用一条神道为引导,以后又在大红门外约1300米处增建气势宏大的石牌坊一座,前推了陵区起点。石牌坊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形式。"楼"在这里意思就是屋顶,五间上各一座,各间之间及全坊外侧也各一座,大小相间,高低错落,轮廓丰富,通宽达30米,是中国最大的牌坊。巨柱挺立,伟然屹立在原野上,十分壮观。  

大红门三券洞,门内碑亭虽名为亭,体量却十分巨大,各面达26米,高22米。大亭中置巨碑,亭外四角置白石华表各一,丰富了造型,更衬出碑亭的巨大,加大了对辽阔空间的控制范围。亭北石砌神道长1200米,两旁相向列石柱、石兽、石人共19对。神道北端以并列的三座石棂星门结束,门间有短墙。自此以北至长陵尚有4公里多再无设置,有如画中空白,以虚代实,更加含蓄。




1157467178835.jpg

1157467178835.jpg


               
                 
        

        
明定陵地宫

全部引导的处理丰富,路线安排依随地理形势布置,基本呈西南-东北走向而略有转折,以长陵正后方的天寿山主峰为对景,而略偏向马蹄形的东侧。这是因为东侧山岭较低,偏向东侧有利于通过透视效果取得东西大致均衡的感觉,是成功的环境艺术处理,应是规划者实地踏勘后作出的决定。




1157467191986.jpg

1157467191986.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8-2 05: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代表,与私家园林比较,皇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都很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以更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

2,景区范围更大,景点更多,景观也更丰富;

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比私家园林丰富和盛大得多,几乎都附有宫殿,常布置在园林主要入口处,用于听政,园内还有居住用的殿堂;

4,风格侧重于富丽华采,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造型也比较凝重平实,是华北地方风格的体现,与江南轻灵秀美的作风不同。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建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19与20世纪之交两次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略者破坏又两次重修,仍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颐和园主体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山居北,横向,高60米。湖居南,呈北宽南窄的三角形。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8-2 21: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园门东宫门在昆明湖东北角,正当湖、山交接处。入门即宫殿区,臣属可就近觐见,不必深入园内。宫殿仍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之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它是园林里的宫殿,格调要与全园协调。   

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遮掩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作用,增加了层次,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我们在私家园林已经见过了。



1157467312063.jpg

1157467312063.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5 0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