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3 15: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宏琳厝"外围为方形结构。由虎头门直入三进,各进之间隔一横街,由过雨亭相连。过雨亭中轴对称,建下马间两间,下马间再向外延伸为横街头,内厝均为木结构,8堵夹火墙都以9根立柱,用横枋贯串组成。中间正厅,两旁各建正、二、三官房和火墙弄。左右书院各3间,中为书院厅,两旁为书房。正厅与后厅以屏风相隔。第三进正厅设祭祖公妈神龛。二、三进后厅隔后天进为厨房,正中为厨房厅,左右各建厨房4间。清咸丰皇帝曾下圣旨,赏匾"紫微驾",郭沫若题字"庄敬自强"。
走进厝内,你会感到一进比一进宽敞,当年黄氏家族是按辈分居住的,所以第三进便是始祖黄作宾居住过的地方。黄作宾因多年体弱多病,他就以长子宏琳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房子,厝在福州是指房子的意思,因此这座古民居就称"宏琳厝"。
宏琳厝黄氏一族,世代以农为本,是一个"耕读之家","耕读世家"。这座古宅已沐风雨二百年,今天依然保留着"勤俭崇文"的祖训。
纵观这座方形木结构建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严密的防御系统和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
从正门口虎门进入,就来到了宏琳厝的第一进。穿过花圃回廊是第二进大厅,二进大厅是家中父辈们居住的地方,孩子们也常常在此玩耍。隔着一条横街,由过雨亭相连。直入第三进。第一进由家中的小字辈居住;第二进由家中的中字辈居住;第三进由家中的老字辈居住。这种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华民族"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以正屋为中轴对称旁开的建筑物称"横厝",是女仆人生活的场所。横厝再向外扩展的建筑称"外横厝",是男家丁居住的场所,体现了"主从有别"。街、廊、弄、墙贯穿其间,既前后呼应,又左右逢源。一次性设计、施工,一气呵成,建筑专家们认为宏琳厝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优秀范例。
宏琳厝为两层半国和结构,坐西朝东,东西长100多米。每当朝阳初升,厝内可看到玫瑰色的晨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从正门虎头门直入三进,进与进之间隔一横街,由"过雨亭"相通。在纵向轴线上,各进以正厅为中心,两边各建一、二、三官房和火墙洞,左右书院各3间,中为书院厅,两旁为书房,回照三进不同,首尾进两边没有开间,二进回照左右各分二间,正厅、书院、回照围成天进。正厅与后厅以屏风相隔,第三进正厅设祭祖神龛,二、三后厅隔后天井为厨房。火墙外左右两旁隔沟建筑横厝,其外复建外横厝。整座建筑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天井、厅堂、花圃布局有条不紊。
该厝细部建筑处理精细,充分体现了豪宅大院的装饰特色。其"马头墙"丰富多样,有弯曲高高翘起如燕尾式的屋脊燕尾脊,有如弓形分开两栋房屋的山墙--墙帽翘角。厝内每根立柱都有"顶柱石",据说当年是用麻布反复磨擦,使其光滑如油,表面石雕纹路流畅。"顶柱石"下面有四方形的"棋盘石",它们起到两层隔水、防雷电等作用。宏琳厝的斗拱、垂花、雀替以及窗雕等工艺精致。特别是垂花,玲珑剔透,底部造型酷似竹编的四角篮子。篮子的孔洞仅黄豆大小,极为精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