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8-6 15: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本讲复习重点]
基本概念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国体、政体、阶级
基本原理有: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即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主。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的本质怎样理解,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由于不能正确解决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正确把握社会的本质,形成种种错误的历史观。例如:“上帝是主宰社会一切的最高力量”的神学历史观;主张社会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产物的唯心历史观,把社会的本质归之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自然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能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本质,即从生产劳动实践出发去分析和理解社会有机体。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生产劳动实践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因为,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和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胚胎学、解剖生理学、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等科学研究的大量材料充分证明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劳动是决定性环节。“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还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初的、最基本的形式。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是生产满足人类吃喝穿住用等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停止生产劳动,人类社会就将不存在,也谈不上发展。第三,劳动又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无非是物质的和精神的(思想的)两大类。物质的关系是思想关系的基础,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决定了人类社会中的其他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最终的物质基础。第四,鉴于以上分析,把握住生产劳动及其发展变化,才能找到揭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钥匙。因此,生产劳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参阅2.3.1把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同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结合起来理解)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说明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三个因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实现的。其中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缺少地理环境人类没有生存的场所。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没法从事生产劳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加快或延缓的作用,影响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因为,第一,它们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二,它们的作用只能通过生产劳动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影响社会发展。第三,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受到社会因素制约 ,其中主要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由此可见,我们重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应该自觉地保护环境,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以利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生产活动或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若停止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要灭亡。人类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必须首先解决吃、喝、穿、住、用问题,生产活动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社会一切关系的基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如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在封建社会里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完全不一样。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有什么性质的生产方式,就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社会制度的更替。这已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所证实。
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体现在: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社会的经济生活(生产)和社会的政治、精神等其他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除此之外,社会规律还有自己的特点,第一,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活动的规律。社会历史是由人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其它活动都在生产活动基础上产生并受它制约。所以,社会规律即是生产活动的规律、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们不能任意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第二,社会规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而体现的。因为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规律、是生产活动规律,就离不开人的活动,并通过人的活动来显现。这一点有别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由自然界盲目力量相互作用而显现的。社会规律的特点向我们提出下面这个现实问题。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所谓人的自觉活动是指人按照已经正确认识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不能认为凡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都是自觉活动。在没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之前,人的活动也可以有目的、有意识,但依然带有很大盲目性,目的不一定能达到,甚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仍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历史观既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性、受历史必然性制约,同时又承认作为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知识、经验等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去选择自己的行为的方式和方向。人的实践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不断反复的过程。刚开始时是不自觉的,随着实践不断反复、深入,逐渐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更有效地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由此可见,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的客观规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活动,通过人的活动显现出来,人的活动又必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使自身的活动由自发的、盲目的、不自觉的向自觉的过渡。总之,社会历史发展既有客观规律的决定性,又有主体的选择性,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正是为了充分发挥主体的选择性,以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