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8-8 00: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讲应试提示]
从本讲开始,包括第6讲和第7讲在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和贡献。在以往几届考试中,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题型的试题频频出现,复习中应予注意。
本讲的重点是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结构。从应试的角度看,在复习中应格外注意下面一些内容: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功能和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例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地位。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引起这些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现实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性因素。因此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此题以单项选择题命出,也可以以其他题型命出,其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例2.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创造活动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应该说题中四项都会对社会发展变化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但题意是决定性作用,那就只能选择B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最重要的原理。它同样也可以以其它题型出现,例如;多项选择题,考查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四个表现。又如辨析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同样要答出四个表现。因此,对此原理应认真复习掌握。
例3.在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这个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很明确,即社会存在的含义,同时又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即社会的物质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也是“社会存在”这个范畴的主要内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因此A、B、D三项是符合题意的。C项泛指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有物质关系——生产关系,也有非物质的关系——政治、思想关系。前者属于社会存在,后者则不属于。所以不能选。E项的法律制度也属于政治思想关系。故也不应选。
例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A、B、C、D、E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很明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五方面,所以全部都选上。此原理用多项选择题的题型来考查显得较容易。由于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可以联系实际,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等来考查,所以必须理解和掌握原理。
例5.辨析: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人们不能自觉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答案要点:①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②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主体选择作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离不开人的自觉的活动。人们可以依据客观规律去选择自己的行为的方向和方式。因此,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的选择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③题中观点,前提是正确的,但推论却是错误的,它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了,抹煞了统一性。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此题和下面例5.6分析题一样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运用。要坚持唯物主义,承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又要坚持辩证法,承认矛盾把两者对立统一起来辩证地看待,归结起来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即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使人们以能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例6.分析题: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的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积累经验,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定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多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十几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所面临的水资源的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②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③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面很广,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即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只有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本观点非常熟悉,才能回答这一试题。此题不是考查知识而是考查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辨析题和分析题一般都是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请考生予以足够的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