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vvo01

[转贴]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严重 已导致生态灾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5.苹果蠹蛾
学    名:Cydia pomonella (L.)
英 文 名:Codling moth
别    名:苹果小卷蛾、苹果食心虫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毫米左右,翅展19-20毫米,是一种小型的蛾类,翅灰白色,具很细的深灰色条纹。翅的末端有一块褐色的三角形斑纹,斑纹有金属铜一样的光泽。幼虫成熟时体长在14-18毫米之间,背部颜色为淡红色,腹部颜色为黄白色。
生物学特征:发育为完全变态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形态。雌性成虫产单个卵,产卵的位置一般在果实的表面或者靠近果实的叶片及嫩枝上。孵化出来的幼虫钻入果实取食果肉及种子。幼虫经过四次蜕皮后化蛹,在化蛹前幼虫会离开果实,在果树树干翘皮、裂缝或树洞等隐蔽场所吐丝结茧。新的成虫由蛹羽化而来,交配产卵以开始一个新的世代。苹果蠹蛾在不同地区发生代数不同,少则1代,多则5代。在冬季,该虫以老熟幼虫的形态越冬。
地理分布:苹果蠹蛾遍布于世界各大洲的苹果和梨的产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全境、甘肃省的中西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黑龙江南部等地。
入侵历史:苹果蠹蛾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由中亚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在50年代中后期已经遍布新疆全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虫进入甘肃省,之后持续向东扩张。200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有该虫的分布。另外,2006年也在黑龙江省发现,这一部分可能由俄罗斯远东地区传入。
入侵危害:苹果蠹蛾幼虫蛀食果实,被蛀的果实无法食用并且极易落果,蛀果率可在80%以上。该虫传入后不易根除,对我国的梨果类水果危害很大,可使我国水果产业遭受严重损失。
防治方法:目前主要防治手段是采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技术,以寄生蜂、昆虫病毒为主要材料的生物防治技术也取得了许多进展,应用的面积正在逐步扩大。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以及选择性杀虫剂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更为有效。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21: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6.三叶草斑潜蝇
学    名: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
英 文名:American serpentine leaf miner
别    名:三叶斑潜蝇
分类地位: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3-2.3毫米。虫体主要呈黑灰色和黄色,头顶和额区黄色。触角3节均黄色,触角芒淡褐色。腹部可见7
节,各节背板黑褐色,腹板黄色。卵圆形,米色略透明,将孵化时卵色呈浅黄色。幼虫蛆状,共3龄,初孵无色略透明,渐变淡黄色,末龄幼虫为橙黄色。蛹椭圆形,围蛹,初蛹呈橘黄色,后期蛹色变深呈金棕色,脱出叶外化蛹。
生物学特征:三叶草斑潜蝇分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成虫在叶片正面取食和产卵,卵产在叶表下;幼虫孵出后,即潜食叶片造成潜道;在土壤表层或叶面上化蛹;完成1个世代大约需要3周。该虫一年可发生多代,部分地区达10代以上。在温室内,全年都能繁殖。
地理分布:三叶草斑潜蝇起源于北美洲,现在已经扩散到美洲、欧洲、非洲、亚洲、澳洲和太平洋岛屿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省市。
入侵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后,从美国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至非洲各国、南美洲及英国、荷兰等几个欧洲国家,后传至意大利、匈牙利、法国、南斯拉夫、以色列、日本。200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发现,其后在海南、浙江、云南、上海等地发现。
入侵危害:三叶草斑潜蝇寄主范围广泛,目前所记载的寄主种类超过了400种,其中包括多种蔬菜、花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多种杂草。三叶草斑潜蝇主要以幼虫潜食寄主叶片。幼虫在叶片内潜食,形成不规则虫道,降低植物光合作用,严重时导致落叶甚至枯死,使花卉、果蔬等园艺植物的观赏和商品价值下降或丧失。
防治方法:根据该虫不同虫态选择合适农药,可用乙基谷硫磷、异恶哇硫磷、氟铃脲等;可释放潜蝇姬蜂控制三叶草斑潜蝇;用黄板诱杀保护地中的斑潜蝇成虫。在作物生长期间,采用间作套种形成保护带,然后集中处理保护带。在作物采收后,毁灭植物残枝,清除温室或田间内外杂草,挖沟深埋可能被蛹感染的土壤,或利用薄膜覆盖和灌溉相结合的方法消除土壤中的蛹。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08: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7.松材线虫
学    名: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 Nickle
英 文 名: Pine wood nematode
分类地位:滑刃目Aphelenchid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
形态特征:成虫体细长,约1毫米,唇区高,缢缩显著。口针细长,14-16微米,基部球明显。雌虫尾部近圆柱形,末端钝圆。雄虫体似雌虫,交合刺大,弓状成对,喙突显著,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
生物学特征:包括两个生活周期:繁殖周期和扩散周期。繁殖周期雌雄虫交尾后产卵,每只雌虫产卵约100粒。幼虫共4个龄期。25℃时1个世代约4-5天。自然越冬条件下,停止繁殖发育,形成扩散型3龄和4龄幼虫。低温条件下能够存活2-3个月。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葡萄牙和中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等15省市,193个县均有发生。
入侵历史: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近距离传播主要靠媒介天牛(如松墨天牛)携带传播;远距离主要靠人为调运疫区的苗木、松材、松木包装箱等进行传播。
入侵危害:主要危害松属植物,也危害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雪松属。病原线虫扩散型4龄幼虫通过媒介昆虫松墨天牛进入松树木质部,在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后遍及全株,造成导管阻塞,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在夏秋季针叶失水萎蔫褪绿,变黄色至红褐色,松树整株枯死,且红色针叶当年不脱落,从树干可见大量松墨天牛寄生痕迹,木质部呈蓝色。松材线虫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而且由于扩展迅速,现已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的天然针叶林构成了巨大威胁。
防治方法:人工伐除病死树,尤其要注意疫木安全处理;林间利用引诱剂诱捕、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如寄生性天敌管氏肿腿蜂和花绒坚甲)防治松墨天牛;加强检疫,防止疫区木材携带该种或松墨天牛扩散传播。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10: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8.松突圆蚧
学    名: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英 文 名:Pine armored scale
分类地位: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
形态特征:雌虫长约0.8毫米,宽约0.7毫米,呈宽梨形,蚧壳白色,触角呈不规则的圆锥形,臀板宽而呈半圆形,硬化,虫体其余部分均为膜质。胸足3对,翅1对,前翅展约1毫米,膜质,具2条翅脉。后翅退化成为平衡棒。
生物学特征:松突圆蚧在广东通常每年可发生5代,世代重叠,多以幼虫越冬。新孵化的幼虫在寄主植物上活跃爬行,寻到合适寄生部位后,将口针刺入植物组织内开始取食,并不再改变寄生位置。固定不动的幼虫经一段时间取食后,开始泌蜡形成介壳盖住虫体。
地理分布:原产日本和中国台湾,现已扩散到中国的香港、澳门、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等地。
入侵历史:1965年日本学者在台湾采集到松突圆蚧,1980年在日本冲绳岛、先岛诸岛也发现有分布,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广东发现。它可通过若虫爬行或借助风力自然扩散,还可随寄主苗木、原木、盆景等的调运远距离传播。
入侵危害:主要危害松属植物,如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等,其中以马尾松受害最重。该害虫寄生在针叶基部、新抽出的嫩梢基部、新鲜球果的果鳞上及新长出的针叶中下部。它们用刺吸式口器插入植物组织中,吸食植物汁液,被寄生部位变色发黑、干枯或软
烂,导致树木衰弱,严重时树冠下部的枝条先行枯死,继而上部针叶枯黄脱落,嫩梢卷曲或停止生长,最后全株枯死。一般松林受害3-5年后,即可造成成片松林枯死,因此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对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马尾松等松属植物的枝条、针叶和球果及各种松类苗木、盆景、圣诞树等特殊用苗应严格禁止外运。对于受害植物材料可用松脂柴油乳剂或久效磷乳油均匀喷洒或销毁处理。对蚧虫危害的松林应适当进行修枝间伐,保持冠高比为2:5,侧枝保留6轮以上,以降低虫口密度,增强树势。还可在林间释放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2: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9.椰心叶甲
学    名: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英 文 名:Coconut leaf beetl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铁甲科Hispidae
形态特征:成虫体狭长扁平,具光泽;长6-10毫米,宽1.9-2.1毫米;头部红黑色,胸部棕红色;鞘翅狭长黑色,有时鞘翅基部1/4 红褐色;足棕红色至棕褐色,粗短;触角粗线状,1-6节红黑色,7-11节黑色。
生物学特征:在海南1 年可发生3-5代,每个世代需要55-110 天,成虫平均寿命156天,雌成虫产卵期较长,可达5-6个月,每头雌虫平均产卵119粒。成虫惧光,成、幼虫常聚集取食,世代重叠明显。
地理分布: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国内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和台湾。
入侵历史:2002年6月,海南省首次发现椰心叶甲,当年扩散蔓延到海口、三亚及文昌等3市县;2003年扩散蔓延到万宁、琼海、定安、陵水、屯昌、儋州、澄迈、保亭等8市县,2004年年底扩散蔓延至海南全省。同时云南河口,广西、广东及福建3省沿海地区也相继发生椰心叶甲危害。
入侵危害:20世纪70年代,椰心叶甲传入美属萨摩亚的图图伊拉岛等地区,造成产量损失高达50-70%。2005年,我国染虫棕榈植物超过500万株。受害的椰子、槟榔等棕榈植物的生长受阻,减产60-80%,严重时植株大面积死亡。
防治方法:释放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是目前采用的最经济、有效、持久和环境友好的方式。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2: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6795e001012yzb.html
,并附有相关动植物图片。

19.gif

19.gif

18.gif

18.gif

017.png

017.png

15.gif

15.gif

018.gif

018.gif

17.gif

17.gif

16.gif

16.gif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03: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阻止生物入侵

9.png

9.pn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7 16: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