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回复: 0

2015北京教师资格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突破题第十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4: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突破题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选择题
1.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班杜拉
2.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A.他律阶段
B.无道德规则阶段
C.自律阶段
D.独立阶段
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4.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5.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6.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种强化作用属于(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内部强化
选择题答案
1.【答案】A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2.【答案】C
【解析】详见上题。
3.【答案】A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二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二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层面反思规则的合理性,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答案】B
【解析】详见上题。
6.【答案】B
【解析】班杜拉的社会性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人的活动的动机过程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别人受到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直接强化: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填空题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的三水平阶段论: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
4.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5.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6.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7.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一、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三、伦理性情感体验。
8.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只有道德行为才使品德具有社会价值。
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概括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阶段的总规律:儿童在10岁之前,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具体分为四个阶段: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二、权威阶段(5—8岁);三、可逆性阶段(8-10岁);四、公正阶段(10-12岁)。(掌握)

简答与论述
1.简述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答:品德与道德密切相关,但两者不同;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品德和道德的区别:
(1)品德和道德所属范畴不同;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和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品德和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2.简述品德的实质以及心理结构。★★★☆☆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事件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是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1)道德认识三个主要环节,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表现为: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二是想象性地情感体验;三是伦理性情感体验。
(3)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支配调节,同时,道德行为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以及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尤其起促进作用。
总之,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一个综合过程。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表现为:
(1)道德认知表现出具有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学生的态度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生活和规范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活动,品德结构的各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1)外部因素——
A.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家长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思想作风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品德形成有极为紧密的关系;家庭的结构与完整性也有影响。
B.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其中包括校风与班风的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C.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主流与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以及人与人直接的关系、网络电视等媒介、社会名流权威人物的传闻轶事、英雄明星等宣传报道等对孩子的道德影响。
D.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2)内部因素——
A.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有: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等。
B.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
C.道德认知: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答:品德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学生品德的培养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只有这些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品德才能形成得较为完好。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状况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A.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B.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成道德信念;
C.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A.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和深化的作用,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和支持的作用,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B.道德情感的培养;知情结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美育情,丰富学生道德情感内容;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A.道德行为的过程;
B.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C.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7.论述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答:(1)从“他律”到“自律”,即仿效别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
(2)从“结果”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
(3)从“对人”到“对己”,即从偏向评价别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
(4)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片面性的评论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他们道德认识水平密切相关,也和他们的思维发展与心理成熟程度有关;学生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提高的,其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8.简述道德情感的作用。★★★☆☆
答:道德情感体验的获得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和深化的作用。
(3)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和支持的作用。
(4)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9.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品德)。★★★☆☆
答: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学生在道德情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满怀热情地给予引导和培养。具体途径如下:
(1)知情结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1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答: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和实践的榜样,让学生们进行模仿。
(4)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1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二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二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层面反思规则的合理性,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此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发现人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也即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
(1)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观察学习的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3)榜样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非常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观察榜样的不同示范而进行的。班杜拉将示范分成以下几类:A.行为示范;B.言语示范;C.象征示范;D.抽象示范;E.参照示范。同时,榜样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条件才能对学习者产生有效的影响,分别是: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榜样本身的特点要与观察者相似;榜样的行为要对观察者来说具有可行性;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榜样的行为要感人。
1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掌握)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概括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阶段的总规律:儿童在l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具体的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
二、权威阶段(5—8岁):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三、可逆性阶段(8-10岁):将规则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四、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14.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答:社会学习理论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1)注意过程:注意学习的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注意过程的影响因素有三个:A.观察者与榜样之间具有的关系;B.观察者的特征如觉醒水平、价值观念等;C.榜样的活动特征。
(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就是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储存在头脑中,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3)动作再现过程:就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成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动作再现过程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作监控三步。
(4)动机过程: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5 17: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